【健康宝蓓】守护“睛”彩“视”界 点亮“光”明未来
——南京江北新区小红花幼儿园近视防控知识宣传
亲爱的家长、小朋友们: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学龄前期是儿童近视预防的重要窗口期,预防近视要从幼儿园抓起。为了使孩子们能够拥有美丽的心灵之窗眼睛,为了心灵之窗更加明亮,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保护我们的心灵之窗吧!
一、什么是近视?
近视的特点是看近清楚,看远不清楚,在没有调节的情况下,远处的光线经过瞳孔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象,造成视觉对象的扭曲,导致远处的对象看不清楚,这就是近视。
二、近视防控早知道
1.眼轴长度:眼轴长度是衡量眼睛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眼轴长度在23-24毫米左右。如果眼轴过长,就会导致近视。因此,定期检查眼轴长度可以了解眼睛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近视的苗头。
2.远视储备:远视储备是儿童眼睛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新生儿的眼睛是远视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逐渐发育成为正视眼。如果孩子的远视储备不足,就可能导致近视。因此,定期检查孩子的远视储备,有助于及早发现近视的倾向,及时采取措施。
3.角膜曲率:角膜曲率是衡量角膜弯曲程度的指标。正常的角膜曲率在40-46D之间。如果角膜曲率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眼睛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角膜曲率异常可能导致散光、视力模糊等问题,甚至可能增加近视的风险。因此,定期检查角膜曲率可以更好地了解眼睛的健康状况。
4.建立视觉健康档案:建立视觉健康档案是近视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建立视觉健康档案,可以记录下自己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视力状况等数据,定期进行比较和分析,及时发现眼睛健康的异常变化。
三、出现哪些信号要警惕近视?
1.看东西变近:孩子看东西离得很近,例如,看电视、读书或者玩电子产品的时候眼睛距离很近,写作业时弯腰弓背等等。在正常的距离看不清,必须通过拉近眼睛和物体的距离才能看清,喜欢凑近屏幕。眼睛处于调节异常、紧张痉挛的状态,表现为看远不清,一方面会形成假性近视,另一方面更易引起视疲劳,加快真性近视的形成和进展。
2.喜欢眯眼、皱眉、歪头、仰头看东西,经常拉扯眼角:孩子眯眼和皱眉以及拉扯眼角这些小动作可以使眼睑遮挡住部分瞳孔,较少弥散光线,改善视力。拉扯眼角还能压平角膜以改变屈光力。这些都可以让轻度近视的孩子视力短暂提高。同样的,歪头、仰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孩子看东西的屈光状态,从而看得更清楚些。
3.经常揉眼睛、频繁眨眼:一些孩子因为近视看不清物体会产生眼睛不适,还有用眼过度导致视疲劳,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用手反复揉眼睛。频繁揉眼可能加重孩子的近视和散光。
4.其他行为异常:孩子写作业时抄字不整齐,或者变得脾气暴躁,甚至厌学;变得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容易情绪急躁等等。这些变化都可能是发生近视的预警信号。当孩子不能清晰视物的时候,可能出现焦虑情绪。
四、发现孩子近视怎么办?
发现以上近视信号,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或视光机构进行眼部检查,主要包括视力、眼底、眼轴、屈光度数等,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和假性近视。散瞳验光是一种诊断性的检查方法,对于儿童近视防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散瞳验光:孩子的睫状肌调节能力很强,如果验光时不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孩子又处于假性近视期阶段,验光结果就可能包含了假性近视的度数,导致眼镜度数不准确,影响屈光发育。散瞳验光可以放松睫状肌,这时的验光的结果更客观、更可靠。
确诊真性近视:一旦孩子被确诊为真性近视,应积极配合眼科医生进行矫正,同时也要做好近视防控的工作。近视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形成个人、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多位一体的立体防控网络,有效抑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五、如何预防孩子近视?
★每天2小时/每周14小时的户外活动: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户外运动,每天累计2小时,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阳光下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眼部多巴胺的含量,增加脉络膜厚度,抑制眼轴增长,控制近视的发展。即使没有阳光,户外活动也可以让孩子的眼睛得到充分的放松,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控制用眼的时间和距离:3岁以下的宝宝尽量不要接触电子产品,3~6岁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不要超过1小时,每次不要超过15分钟。动画片最好使用电视、投影仪等,保证合适的视屏距离。手机屏幕小,尽量不接触。有效的对比敏感度可以让孩子视物更加清楚并减轻疲劳,不可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遵守“20-20-20”护眼原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6米远的地方至少20秒。根据孩子的用眼情况,可以适当增加远眺时间。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正确的读写姿势非常重要。督促孩子做到3个“一”:眼离书本一尺(≥33厘米),胸离桌边一拳(6~8厘米),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厘米);不要躺着、侧卧或者在移动的车厢看书、看手机。
★合理饮食和充足的睡眠: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来说,饮食均衡和保持充足的睡眠都是健康成长的基石。睡眠不足可能从内分泌、神经、免疫等不同途径影响眼睛,从而降低用眼舒适度,导致孩子视力下降。所以,在让孩子摄入充足营养的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同等重要。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核心知识十条
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早发、高发态势,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近视可防可控不可逆,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一、预防近视从小从早做起
儿童眼球和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儿童在1~3 岁幼儿期、4~6 岁学龄前期、7 岁之后学龄期应当定期接受屈光筛查,家长要从孩子出生就树立近视防控意识,给孩子一个健康视觉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二、每天日间户外活动不少于 2 小时
户外活动接触阳光,能增加眼内多巴胺等活性物质释放,促进眼球正常发育并抑制眼轴变长,是防控近视有效、经济的方法。儿童青少年应坚持每天日间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或者每周累计达到14小时。户外活动要避开午后高温强晒时段。
三、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诱导近视形成的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一是读写做到“三个一”,即“一尺一拳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距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不可平躺、侧躺或趴在床上看书,不可边走边看书,或者在移动的车厢内看书。二是坚持“20—20—20”原则,即近距离用眼 20 分钟,向 20英尺外(约 6 米)远眺20秒以上。三是保持光线适度,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进行照明,同时要避免阳光直射;晚上除开启台灯照明外,室内还应使用适当的背景光源。
四、分龄管控视屏时间
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视屏类产品,是儿童青少年近视早发、高发的重要原因。0~3 岁婴幼儿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 岁幼儿尽量避免其接触和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单次时长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时长不宜超过 1 小时。使用电子屏幕学习时,观看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五、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可以刺激神经,放松眼部肌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疲劳。在持续用眼后认真规范做眼保健操,可以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调节滞后,改善视疲劳症状,有助于防控近视。做操时应注意清洁双手,找准穴位,力度到位,以略有酸胀感为宜。
六、均衡营养充足睡眠
0~17 岁是眼球和视觉功能发育的重要阶段,需要摄入均衡的营养,家长要引导儿童青少年多摄入鱼类、蛋类、乳类、豆制品等食物,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做到饮食多样化。正常昼夜节律和充足睡眠对儿童青少年的眼睛发育至关重要,幼儿、小学生每天睡眠应不低于 10 小时,初中生睡眠应不低于 9 小时,高中生睡眠应不低于 8 小时。家长应给孩子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引导孩子按时休息、按时起床、规律作息,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七、遵医散瞳诊断近视
家长观察到孩子有视物凑近、眯眼等异常情况或筛查发现视力变差,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眼科检查。散瞳验光是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放松眼部调节作用后进行医学验光,散瞳药物对健康的眼睛不会产生损伤,家长应对散瞳验光有正确的认知,遵医嘱进行检查,明确诊断。
八、确诊近视及时干预
一旦确诊近视应及时科学干预,通过配戴眼镜等进行矫正。配戴合适的眼镜可以有效矫正视物不清,延缓近视进展。对于戴镜视力正常者,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每 3-6个月,初高中学生每6-12个月进行复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更换眼镜。
九、重视高度近视及相关并发症
近视600度以上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人群中,白内障、开角型青光眼、近视性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视神经病变等致盲性眼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应采用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控制近视进展速度,减少高度近视相关并发症引起的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
十、多方合力共筑“防护墙”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儿童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营造爱眼护眼的视觉友好环境,合力共筑近视“防护墙”,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科学用眼不能忘,保护视力从小做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心呵护孩子的眼睛吧!
供稿:胡冬梅
审核:戴如霞